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8:33:28   浏览:89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的通知

劳动人事部


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的通知

1983年6月16日,劳动人事部

我部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起草的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等三项国家标准草案,业经国家标准局以国标发〔1983〕144号文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和名称为:GB 3609·1--83《焊接护目镜 面罩》,GB 3609·2--83《焊接护目镜非光学试验方法》,GB3609·3--83《焊接护目镜光学性能试验方法》。三项标准自1984年1月1日起施行。标准文本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为了贯彻执行这三项国家标准,特作如下通知:
一、由北京劳动防护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根据本标准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请北京中心站召开生产单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会议,并制定监督检验实施细则。
二、生产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组织生产,并向北京劳动防护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申请《产品合格证书》和领取《产品检验证》。
三、商业经销单位收购、销售的焊接护目镜和面罩,要符合国家标准,并具有《产品检验证》。
四、1984年1月1日以后,只允许各使用单位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并建立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定期检查和失效报废制度。
五、各级劳动部门、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上述标准。

附一:焊接护目镜 面罩
WELDING GOGGLES AND FACE COV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609·1--83 (国家标准局 1983年6月16日发布 198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我国各种焊接工防御有害辐射线的危害所使用的护目镜和面罩。
本标准包括焊接护目镜和面罩名词术语、种类,滤光片的遮光号、辐射光透过率和质量要求,以及手工电弧焊推荐使用条件。
1 名词术语
1.1 护目镜 保护眼睛的各种装置。
1.2 面罩 保护面部的防护罩。
1.3 滤光片 减弱入射光强的镜片。
1.4 保护片 保护滤光片的无色玻璃片或塑料片。
1.5 透过率 透过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
1.6 遮光编号 根据可见光的透过率,由浅到深地进行编号。
1.7 屈光度 光学系统焦距的倒数,以 --1m 表示。
1.8 棱镜度 物像的偏视差到物像间的距离之比,100倍时称为一个棱镜度。
2 分 类
2.1 护目镜
a.普通眼镜
b.前挂镜
c.防侧光镜
2.2 面罩型
a.手持面罩
b.头带式面罩
c.安全帽面罩
d.安全帽前挂眼镜面罩
3 质量要求
3.1 滤光片必须满足的要求
3.1.1 外观质量
要求外观平滑、着色均匀,没有明显划痕条纹、气泡、异物或者有损光学性能的其它缺陷。距离镜片边缘5mm到中心部位应没有上述缺陷。把要测的镜片置于黑色背景,用60W白炽灯,目视方法进行测试。
3.1.2 耐热性能
滤光片放在67±2℃水中恒温3分钟后立即放入4±1℃的水中,无异常现象出现。
3.1.3 强度性能
用16克重的钢球,从高度为0.6m处自由下落到镜片中心,连续冲击三次,镜片没有破损为合格,如果镜片为三层,此钢球从高度1.2m处自由下落连续冲击三次没有破损为合格。根据GB 3609·2--83进行测试。
3.1.4 光学性能
3.1.4.1 平行度
根据GB 3609·3--83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要在1/6棱镜度以下。
3.1.4.2 屈光度
任何两条经线之间折射能力之差必须在0.125D以下(即屈光度误差±0.125D),根据GB3609·3--832、4的方法进行测试。
3.1.4.3 颜色
根据GB3609·3--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3.1.4.4 滤光片的遮光号
按下列公式划分遮光号
7 1
S=1+------log------…… (1)
3 τ
式中:S——遮光号
τ——可见光透过率
共19个遮光号。可按GB 3609·3--83进行测试。
3.1.4.5 透过率
透过率值根据GB 3609·3--8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一定要符合表1要求。
3.1.4.6 耐紫外线性
滤光片置于距离450W高压氙灯200cm处,照射50小时后,马上进行透过率和强度测试,无任何变化。
3.2 保护片质量
3.2.1 透过率
表1 焊接滤光片透过率性能要求
------------------------------------------------------------------------------
| 紫外线透过率(%) | 可见光透过率(%)
|----------------------------------------|--------------------
遮光号 | | |
| 313nm | 365nm | 最 大
| | |
--------------|------------------|--------------------|--------------------
1.2 |0.0003 |50 |100
--------------|------------------|--------------------|--------------------
1.4 |0.0003 |35 | 74.5
--------------|------------------|--------------------|--------------------
1.7 |0.0003 |22 | 58.1
--------------|------------------|--------------------|--------------------
2 |0.0003 |14 | 43.2
--------------|------------------|--------------------|--------------------
2.5 |0.0003 | 6.40 | 29.1
--------------|------------------|--------------------|--------------------
3 |0.0003 | 2.80 | 17.8
--------------|------------------|--------------------|--------------------
4 |0.0003 | 0.95 | 8.5
--------------|------------------|--------------------|--------------------
5 |0.0003 | 0.30 | 3.2
--------------|------------------|--------------------|--------------------
6 |0.0003 | 0.10 | 1.2
--------------|------------------|--------------------|--------------------
7 |0.0003 | 0.037 | 0.44
--------------|------------------|--------------------|--------------------
8 |0.0003 | 0.013 | 0.16
--------------|------------------|--------------------|--------------------
9 |0.0003 | 0.0045 | 0.016
--------------|------------------|--------------------|--------------------
10 |0.0003 | 0.0016 | 0.023
--------------|------------------|--------------------|--------------------
11 |0.0006 | 0.0006 | 0.0085
--------------|------------------|--------------------|--------------------
12 |0.0002 | 0.0002 | 0.0032
--------------|------------------|--------------------|--------------------
13 |0.000076 | 0.000076 | 0.0012
--------------|------------------|--------------------|--------------------
14 |0.000027 | 0.000027 | 0.00044
--------------|------------------|--------------------|--------------------
15 |0.0000094| 0.0000094| 0.00016
--------------|------------------|--------------------|--------------------
16 |0.0000034| 0.0000034| 0.000061
------------------------------------------------------------------------------
--------------------------------------------------------------------
| 红外线透过率%
--------------------|----------------------------------------------
| | 近红外 | 中近红外
| 最 小 | |
| |780~1300nm|1300~2000nm
|------------------|--------------------|------------------------
|74.4 | 37 | 37
|------------------|--------------------|------------------------
|58.1 | 33 | 33
|------------------|--------------------|------------------------
|43.2 | 26 | 26
|------------------|--------------------|------------------------
|29.1 | 21 | 13
|------------------|--------------------|------------------------
|17.8 | 15 | 9.6
|------------------|--------------------|------------------------
| 8.5 | 12 | 8.5
|------------------|--------------------|------------------------
| 3.2 | 6.4 | 5.4
|------------------|--------------------|------------------------
| 1.2 | 3.2 | 3.2
|------------------|--------------------|------------------------
| 0.44 | 1.7 | 1.9
|------------------|--------------------|------------------------
| 0.16 | 0.81 | 1.2
|------------------|--------------------|------------------------
| 0.061 | 0.43 | 0.68
|------------------|--------------------|------------------------
| 0.023 | 0.20 | 0.39
|------------------|--------------------|------------------------
| 0.0085 | 0.10 | 0.25
|------------------|--------------------|------------------------
| 0.0032 | 0.05 | 0.15
|------------------|--------------------|------------------------
| 0.0012 | 0.027 | 0.097
|------------------|--------------------|------------------------
| 0.00044 | 0.014 | 0.06
|------------------|--------------------|------------------------
| 0.00016 | 0.007 | 0.04
|------------------|--------------------|------------------------
| 0.000061| 0.003 | 0.02
|------------------|--------------------|------------------------
| 0.000029| 0.003 | 0.02
--------------------------------------------------------------------
注:(1)210nm和313nm之间,透过率不应超过313nm所允许的数值。
(2)在313nm和365nm之间透过率不应超过365nm所允许的数值。
(3)在365和400nm之间,平均透过率不应超过可见光的平均透过率所允许的数值。
可见光透过率要求不低于89%,用一般分光光度计测量。
3.2.2 平行度
要求与滤光片相同。
3.2.3 外观质量
要求与滤光片相同。
3.3 镜架
3.3.1 耐热性
把镜架放入恒温箱中加热到60±2℃恒温半个小时。室温冷却没有变形。
3.3.2 防腐蚀性
测镜架的金属部分。将无附着物,无油垢的金属部件泡到煮沸的10%食盐溶液中15分钟取出,不要擦去表面液体,使其在室温下干燥24小时后,用温水洗干净,要求表面无腐蚀。
3.3.3 耐燃性
燃烧速度不得大于1mm/s,根据GB 3609·2--83进行测试。
3.4 面罩
3.4.1 耐燃性
面罩必须具有耐燃性能,根据GB 3609·2--83进行测试,燃烧速度不得大于76mm/s。
3.4.2 耐腐蚀性
与本标准3.3.2要求相同。
3.4.3 材料要求
必须用不导电的材料制作。
4 规格及结构
4.1 规格
4.1.1 滤光片
长宽为50×108nm误差为±0.8mm。厚度从2~3.8mm。
4.1.2 保护片
长宽要求同4.1.1滤光片,厚度不小于2mm。
4.1.3 镜架
圆镜框直径不小于50mm。
4.1.4 面罩
4.1.4.1 尺寸
焊接面罩尺寸一定要符合表2要求。
表2 焊接面罩尺寸 单位:mm
--------------------------------------------------------------------------
形 式 | 长 度 | 幅 宽 | 深 度 | 观察窗 |
------------------|------------|------------|------------|----------|
头带式 | 350以上| 210以上| 140以上|40×90|
------------------|------------|------------|------------|----------|
手持式 | 320以上| 210以上| 120以上|40×90|
--------------------------------------------------------------------------
------------------
滤光镜到眼距
------------------
38
------------------

------------------
4.1.4.2 重量及厚度
重量除去滤光片及保护片,头带式面罩一定在560g以下,手持式一定在500g以下。
面罩材质厚度为1.5±0.2mm。
4.2 一般要求
4.2.1 眼镜结构
护目镜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不能因镜框受热使镜片造成脱落。
b.接触面部的部分不能有棱角。
c.接触皮肤的部分,不能用有害的材料制作。
4.2.2 面罩
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观察窗滤光片、保护片的尺寸要吻合,要有很好的固定装置,不能从缝隙中漏入辐射光。
b.铆钉及其它部件要牢固,没有松动和脱落现象,金属部件不能与人体面部接触。
c.前挂眼镜上下掀动要方便。
5 使用条件
5.1 滤光片的使用
手工电弧焊使用的滤光片,可按表3选择。
表3 手工电弧焊滤光片使用选择表
------------------------------------------------------------------------------
遮光号 | 电 弧 焊 接 与 切 割 作 业
--------------|--------------------------------------------------------------
1.2 |
--------------|
1.4 |
--------------| 防侧光与杂散光
1.7 |
--------------|
2 |
--------------|--------------------------------------------------------------
3 |
--------------| 辅助工
4 |
--------------|--------------------------------------------------------------
5 |
--------------| 30A以下的电弧作业
6 |
--------------|--------------------------------------------------------------
7 |
--------------| 30A~75A的电弧作业
8 |
--------------|--------------------------------------------------------------
9 |
--------------|
10 | 75A~200A的电弧作业
--------------|
11 |
--------------|--------------------------------------------------------------
12 |
--------------| 200A~400A的电弧作业
13 |
--------------|--------------------------------------------------------------
14 | 400A以下的电弧作业
------------------------------------------------------------------------------
使用遮光号较大的滤光片作业时,可用二片遮光号较小的滤光片组合使用,效果相同。
当把一片滤光片换成两片时,根据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N=(n1+n2)--1………… (2)
式中: N——一片滤光片的遮光号
n1、n2——两片滤光片时各自的遮光号
例如: N=10=(8+3)--1
=(7+4)--1
=(6+5)--1
5.2 保护片的使用
焊接作业累计每八个小时最少更换一次新的保护片,以保护操作者的视力。
6 护目镜和面罩的验收规则
生产护目镜和面罩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着本标准组织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向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申请《产品合格证》。产品出厂前应进行自检,并抽取一定比例的产品送交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检证。
7 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7.1 包装
为了防止因运输或贮存所造成的损坏,每件产品必须用纸袋或塑料袋分别包装。
7.2 标志
每件产品都必须附有《产品检验证》和使用说明书,并说明制造厂或简称制造日期,滤光片还应该注明遮光号。
7.3 贮存和运输
产品在运输中,禁止与酸、碱接触,应保持清洁,不受压、受热受潮和阳光照射等。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附二:焊接护目镜和面罩非光学试验方法
METHODS OF NON--OPTIEAL TEST FOR WELDING GOGGLESAND FACE COV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609·2--83(国家标准局1983年6月16日发布,198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标准GB3609·1—83焊接防护镜和面罩的非光学测试,其具体要求在GB3609·1—83中已给出。
1 耐热性能测试
将被测滤光片放入67±2℃的温水加热3分钟,立即放入4℃以下的水中,看其变化,不允许发现异常现象。
2 耐燃性能测试
将被测面罩最薄部位剪下13×127
2
(mm )共三片;使之固定,用酒精灯点燃另一
端。计算其燃烧速度的平均值,燃烧速度应小
于76毫米/分钟。
3 耐腐性测试
金属部件在沸腾的10%食盐水中浸泡15分钟后,立刻取出,保留上面剩余的液体,在室温下干燥24小时,最后用水冲净揩干,观察表面,无变化为合格。
4 滤光片强度试验
4.1 测试设备如图所示: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意图
设备的主要部件,均由不锈钢制成。
基本结构以标高柱为界,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标高柱,与标高柱连接的部分是定位尺,可随时调节自由上下滑动,所需高度用固定螺栓把位置固定,标尺的另一端是钢球投放孔,孔的中心要对准测试样品的中心。下半部为固定样品的支架装置,钢座中间为中空尺寸略小于镜片尺寸,可分别备有长方形和圆形的两种样品槽。测试长方形镜片钢座的上面(中间)铣出一个长108mm、宽50mm、深6mm的样品槽;测试圆形镜片钢座上面(中间)铣出一个直径为54mm、深6mm的样品槽,放测试样品。样品的上、下面各放有厚度3mm、硬度为40±2布氏的橡胶垫圈,最上面再由固定压板和固定螺栓将测试样品固定于槽内。
4.2 试验方法简要说明
16克的钢球,从高度为0.6m处,不给予任何动能,使之自由垂直下落到滤光片或保护片上,看是否有破损,如果是一片保护片、两片滤光片,或是两片保护片、一片滤光片合在一起的情况,用同样设备相同重量的钢球从1.2m处自由下落到镜片上,连续冲击三次无坏损为合格。
4.3 测试过程
将要测试样品置于样品槽中,样品保持水平状态,上下各放置橡胶垫圈、装上稳定压板,把定位尺固定在0.6m的位置,并用固定螺栓将样品及定位尺固定。然后使用16克的钢球由投放孔中,不给任何动能,使之自由落到测试样品上。
测试三层镜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定位尺固定在标高柱的1.2m处即可按上述过程进行。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附三:焊接护目镜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METHODS OF OPTIEALTEST FOR WELDING GOGGL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609·3--83(国家标准局1983年6月16日发布,198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标准GB 3609·1--83焊接防护镜和面罩的光学性能测试。其光学性能具体要求,在两个标准中分别给出。
1 透过率测试
1.1 仪器
选用全自动、全波段分光光度计,但必须带有衰减板附件。
1.1.1 紫外线透过率测试
只对313nm和365nm两个波长,首先测出吸收值,计算出透过率值。
1.1.2 红外线透过率测试
红外线从780~2000nm,每隔10nm读一次透过率值。最后根据公式算出平均透过率。
近红外线规定780~1300nm根据公式
1 1300nm
τ=------∫ τ(λ)dλ …… (1)
520 780nm
中红外线规定1300~2000nm根据公

1 2000nm
τ=------∫ τ(λ)dλ …… (2)
700 1300nm
滤光片遮光号1.2~6透过率值大于0.5%时可以用上述直读法,根据上述公式算透过率。滤光片遮光号7~16号的透过率小于0.5%时不能用直读法,必须用衰减片测吸收的办法再计算出透过率值。
2 可见光透过率的测试
2.1 仪器
利用光学密度计进行测试,仪器精度为±0.10。
2.2 测试原理及过程
滤光片的遮光号由下式决定:
7
S=1+------D…………… (3)
3
式中:S——滤光片遮光号
D——光学密度
测试时:将样品放入光学密度计的测试位置,可测出滤光片光学密度再根据(3)式计算出遮光号和可见光透过率。
3 平行度测试
是评价滤光片光学质量的手段之一。
3.1 测试装置见图所示
3.2 设备
光源、聚光镜、标尺、聚光座。
3.3 测试步骤
接通电源,调整零点,使一米光点落到标尺的零点上,即相互垂直,再将需测样品放在聚光镜与标尺之间(光线从样品出面算起距标尺1m),光线从第一个面垂直入射再经过样品第二个面时,如果在标尺偏离1cm时,称为一个棱镜度,若在1/6个棱镜度以下为合格。
在没有上述装置时,可直接测量镜片厚度,确定平行度。在GB3609·1--83中规定了滤光片规格尺寸。
长的方向厚度差要小于
L长度差=tg12′23″×108=0.00331×108
=0.354mm
宽方向厚度差要小于
L宽度差=tg12′23″×50=0.0036×50
=0.180mm
规定测量滤光片的四个边角厚度,一个边两个角厚度的平均值为此边厚度,对边厚度之差应小于上述规定数值。
4 屈光度测试
4.1 测试仪器及精度
利用普通测屈光度的查片机进行测试,每片滤光片两条经线之间的屈光度不超过±0.125D,仪器精度要求±0.05D。
5 颜色测定
滤光片颜色不能为单色,要混合色,最好为褐色、暗绿色,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透过率最大值的波长应在500~620nm之间,也可以为灰色,置于60W白炽灯下目测。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对象的规定

龙城飞将


  近来,由于我在一个博友的博文下留言,无意之中卷入一场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讨论,为此我已经写了几篇博文:《关于见义勇为还是犯罪向方家们请教——帮助现代韩非查法学辞典,及帮助法家分清楚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的分歧》、《见义勇为者造成不法加害人受伤害的法律责任探讨——简论我国和关于见义勇为和紧急避险的法律规定,兼及曹天案答雅典博友法家梁剑兵、新浪博友释之》、《见义勇为者造成不法加害人受伤害应适用的哪个条款?》

  新浪博友释之与我有不同看法,他给我留言道:
  你提出的在过当(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要综合引用有关条款来对某行为定罪量刑的论证是非常正确的。实践中,判词最多有“防卫情节”的字眼,把正当防卫的部分当作量刑的一个情节来使用了,基本不引用该法律条文。
  到于你文中提到的《刑法》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紧急避险“似乎都没有规定紧急避险一定是第三者,第三者之说是否学术上的观点,并非法律的直接规定?”。对此,我认为,紧急避险而造成的损害应  当理解为是针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观点,也应是法律条款本身的固有的含义。
比较一下《刑法》20条和21条,抽出它们共同的部分“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不同的部分是,正当防卫:“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从不同部分可以看出,正当防卫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对谁呢?“对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的目的是“避免危险”,没有说针对谁避免危险。
  关于人你文中提到的“是否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就涵盖了见义勇为的全部内容;有没有独立出见义勇为立法的可能性?现实性?必要性?”,这倒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我认为两者中应当包涵见义勇为的内容,是否全部涵盖就没有仔细探究过了。

  现在我们要解决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中受到伤害的对象是谁?是不法加害人,还是之外的第三人?从近来的讨论中我发现,这是人们区分两者的标志之一。
  我们还是回到这两个法条上来。为了找到法律的准确的意思,我们可以像博友释之一样,抽去法条中一些修饰性文字,只看法条对在这两种行动中受到伤害的对象的规定:
  《刑法》20条关于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刑法》21条关于紧急避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
  可见,单纯从字面规定看,正当防卫中受到损害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而紧急避险中受到伤害的并没有规定特殊的对象,就是说,此时的对象可以“不法侵害人”,也可以是“不法侵害人”之外的第三人。
  学术界和实践当中若有人认为,正当防卫仅对“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则是针对“不法侵害人”之外的第三人的观点是脱离了法律规定的个人的理解。我一再的观点是,应当直接地从法条字面上理解法律,在法律规定明确的情况下不应当解释法律。因为这种解释就是新的立法。

2010-4-6
声明:
1. 凡以本人网名“龙城飞将”发表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本人对文章的观点负责。
2. 欢迎转载,研究与批评,但务需注明作者的网名和博客地址。
3.对本人的批评可以留言到本人在雅典学园(http://www.yadian.cc/people/6493)和新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jysino20080207),也欢迎对本人的批评文章发表后在这里留言通知我本人。

大连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令

第59号


  《大连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业经2004年10月8日大连市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0日起施行。

    
市 长 夏德仁
    
二○○四年十月九日


大连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推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连工作或创业,根据《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大委发〔2004〕10号)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引进人才是指从我市以外引进的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三条 企事业单位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工资待遇、参股形式及分配方式,均由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国家机关按有关规定引进聘用急需的高层次管理或技术人才,由主管部门确定岗位薪金,对高出国家规定收入部分,可申请市人才发展资金补贴。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海外留学生在我市取得的工薪收入,可视同境外收入。留学人员回国时携带自用的研究资料、书籍文献由海关审查免税放行。
  第四条 引进人才的住房,由用人单位按照我市及本单位住房制度改革有关政策规定,优先通过货币补贴方式解决,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补贴。来连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下列高层次优秀人才,可享受市政府发放的一次性安家补贴:
  (一)两院院士补贴30万元;
  (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人员,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人员补贴15万元;
  (三)国内统招统分脱产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和经国家留学服务中心(或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机构)认定的国(境)外博士研究生补贴6万元。
  用人单位应以不低于1:1的比例匹配资金用于安家补贴。
  第五条 来连工作的两院院士(含双聘院士)每月享受1500元的院士津贴。
  第六条 引进人才的科研课题,可向市科技局、财政局申请立项,并优先安排科研经费。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的,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后,可通过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改费等渠道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取得博士学位来我市市属单位工作的人才,市科技局、财政局根据其科研立项情况,可适当给予科研启动经费。
  凡国家部委为我市留学回国人员的科研项目划拨资助经费,其项目与我市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或有重大影响的,由市科技局、财政局增加项目补助。
  第七条 引进人才在本市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采用股份形式在企业实施转化的,企业应将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30%的股份,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主要参加人员;以技术方式将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应从转让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部分奖励给成果完成人;自行转化或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完成投产后3~5年内,从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转化人员。其中,主要贡献者所得的奖励要占奖励总额的50%以上。
  第八条 加快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博士生进站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两年期间,市政府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的项目启动补贴,建站企业应以不低于15倍的比例匹配资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博士后留连或来连工作。
  第九条 引进人才的未成年子女入中、小学可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读。
  第十条 对引进的人才,因本人要求流动或出国留学被原单位辞退、除名或作自动离职处理的,经市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同意,来连前和来连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工龄。
  第十一条 在大连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用人自主权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类单位或具有用人自主权的中央及外省市单位在连分支机构,均可按本规定引进人才。
  第十二条 引进人才落户或办理《大连市人才工作居住证》,应按照《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大政发〔2003〕62号)和《大连市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申请引进人才,经组织或人事部门同意后,即可办理调入手续。有关部门在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应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引进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第十四条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先导区管委会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法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4年11月10日起施行。《大连市引进优秀人才若干规定》、《大连市引进留学人员来连工作若干规定》(大政发〔2000〕14号)和《大连市关于引进人才的补充规定》(大政发〔2001〕77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