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6:09:25   浏览:98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通知
余府发〔2006〕2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线的划定、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 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绿线划定、监督和管理工作。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绿线由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予以划定。

第六条 下列区域应划定城市绿线:

㈠现有的和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

㈡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山体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

㈢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散生林植被、古树名木规定的保护范围等;

㈣其他对城市生态和景观产生积极作用的区域。

第七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道路附属绿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八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由市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并建立数据库,实施绿地数据的动态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管理的义务,有对城市绿线管理进行监督、对违反城市绿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九条 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进行。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其绿化用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㈠新建居住区不低于30%,其中居住小区按居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

㈡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20%;

㈢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防护林带;

㈣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不低于35%;

㈤市区干道不低于20%,其他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

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以将前款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执行。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应达到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时,应同时加强对配套绿化工程规划的审查。

第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标准划出绿线,并严格按照划定的绿线和绿化标准要求进行配套绿化建设,不得擅自减少绿化面积,变更绿化设计。设计方案确需改变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四条 配套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及时施工,完成绿化的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使用后第一个绿化季节。逾期拒不绿化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绿化施工单位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五条 因特殊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的绿化用地面积达不

到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标准而又确需建设的,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建设单位在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按所缺面积补足绿化用地。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足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补足,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城市绿线内所有绿地、植被、绿化设施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植、砍伐、侵占和损坏,不得改变其绿化用地性质,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

第十七条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有关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规定和已经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因特殊情况,在城市绿线的控制线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地上设施的,应由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论证,落实补救措施,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需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地上、地下空间内的各种管线或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保证栽植树木的生长空间。

第十九条 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和省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市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 市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绿线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分宜县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绿线划定与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2002年11月11日公布的《新余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余府发〔2002〕39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征地调节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征地调节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德办发〔2005〕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德阳市征地调节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德阳市征地调节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妥善解决失地无业农民、征地农转非人员生产和生活困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川委发[2005]12号)的规定,结合德阳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立征地调节资金,征地调节资金由各级财政从同级政府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不低于10%提取。
  第三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开设征地调节资金银行专户,独立核算征地调节资金的收支。
  第四条 征地调节资金用于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补偿遗留问题、征地农转非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养老保障等所需资金。
  第五条 使用征地调节资金,由同级国土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资金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同级财政部门从专户中拨付同级国土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具体支付工作。
  第六条 征地调节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确保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补偿遗留问题、征地农转非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养老保障等所需资金按时足额支付到位。
  第七条 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征地调节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检查,防止违反规定使用征地调节资金。对违反规定使用征地调节资金,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第八条 本(暂行)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诉讼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当事人在此期间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其权益才会得到人民法院的司法保护。超过这一期间而提起请求的,人民法院则不予司法保护。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也分别规定了两年、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起算诉讼时效期间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当事人及时、有效行使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这个规定是明确的,当事人行使请求司法保护的起算时间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损害后果明确,而侵权人不明确、因果关系不明确,应该如何适用相关规定,应该从何时起算诉讼时效期间?

  一个当事人先后到甲、乙、丙三家医院就诊,在诊治期间,该当事人的眼睛出现问题,后发展为失明。该当事人后来到其他医院继续救治,都未恢复。多年后,他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将甲、乙、丙三家医院都告上法庭,要求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于是哪家医院、因什么原因引起的失明后果发生等情况不清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要求进行司法鉴定。人民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所进行了鉴定,确定了甲、乙两家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不当使用药物,致使失明后果发生。诉讼中,甲、乙两家医院提出,当事人多年来都未提出诉讼请求,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其请求不应得到法律保护。如何看待这一诉讼时效期间,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当事人多年来未就该损害提起民事诉讼,已经超过了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其诉讼请求不应给予保护,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一种意见是,由于该侵害可能涉及到几家医院,并且致害原因一直不明确,如果要求当事人在失明后果发生后两年内就提起诉讼请求,应由谁来赔偿都不好确定,又如何提出起诉?针对谁来提起诉讼?认为,当事人提起诉讼请求未过诉讼时效期间。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68条: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这条司法解释就此提出了两种情况下不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一种是,伤害明显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二种是,伤害不明显的,后确诊伤害情况和侵害引起,诉讼时效期间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从上面所举例子来看。一是,当事人失明后果十分明显,但是,侵害事实、由谁侵害并不是十分明显。二是,明确谁是致害人、因何种原因而受害的事实却是后来才明确的。本案例要适用该条司法解释,似乎都存在障碍。不能简单适用。

  从该侵权损害的构成要件来看,其损害后果是明确的,在医院治疗期间就出现了失明的损害后果。在侵害行为上,由于医疗行为专业性很强,要确定相关治疗行为是否就是致使失明发生的直接原因,很多情况下,却不是简单凭当事人感受就可以作出的。在侵害人的确定上,也不是当时就可以确定的,因为时涉及到三个医院的治疗行为,究竟哪一个医院就是致害医院,还是其中的两个医院是致害医院,还是三个医院都是致害医院,在当时都不能确定。于是,在对该侵权损害的构成要件分析基础上,就可以看出,该侵权损害的损害后果在当时是明确的,但是致害行为、致害人、因果关系,却不是明确的。要在只是明确了损害后果,而致害行为、因果关系、致害人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叫当事人如何提起和正常提起赔偿请求和诉讼请求?非常明显,当事人在此情况下,正常提起诉讼请求是不可能的。而看到的是,多年后,当事人才把三家医院统统都作为被告进行了起诉。

  该案例的情形,实际是,损害后果在当时就明确了,而致害人和致害原因都是后来才明确的,即是在提起诉讼之后,由人民法院委托相关的司法鉴定所鉴定后才予以明确。是部分明确,而部分不明确。对于这种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情形,应该如何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68条第一款: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其情形,并不适用于本案例。因为,这里提到的伤害明显,是指伤害的构成构成要件上的明显,包括了损害后果、致害行为、致害人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明显,而不能只是损害后果这一项上的明显、致害人上的不明显,因为构成要件各项上的不明显,就无法有效提起诉讼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68条第二款: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该款十分重要,对于该款应作深入分析,从该款内容可以推论出,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应是以“伤害确定”和“证明是由侵害引起(侵害确定)”为标准,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该案例中,损害后果当时是明显的,当时就发生了失明的损害后果,已经被发现。只是在当时,致害人、致害行为等不能确定。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项即损害确定是明显的。而证明是由侵害引起,具体由哪家医院侵害引起,也即侵害确定却不是当时可以明确下来的。而在诉讼期间,经过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才确定了甲、乙两家医院侵害引起失明后果。

  以此重新来看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其“被侵害”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应为伤害确定以及侵害确定都被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明确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具体时间。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不是单以损害确定为依据,而以损害确定和侵害确定都明确了为依据。该案中,虽然当时治疗过程中损害(受损方)后果就确定了,但是侵害(侵权方)相关事实并不确定,其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不能以治疗当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损害事实,作为依据。而只有等到损害事实,以及侵害事实在后来明确,都得到了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也就是说,应以司法鉴定所鉴定确定甲、乙两家医院在此失明后果上有责,作为诉讼时效期间计算的依据。当然,本案中,司法鉴定所作出鉴定前,当事人就已经提出了诉讼请求。因此,该案中,当事人并不存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其诉讼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

  【作者介绍】北安市人民法院。